本网讯(国家级期刊.中国经贸杂志社副主编郝江华推荐)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中,“王孙组合”——王林与孙伟的联袂创作,以其对苏东坡主题的深度开掘与创新表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鲜活范本。
他们的《写意苏东坡》全国巡展,不仅是两位艺术家个人造诣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实践,其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一、精神同构: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王孙组合”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他们与苏东坡之间达成的“精神同构”。苏东坡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魅力不减,正在于其人格精神与艺术境界的高度统一。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思,“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超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哲学体系。王林作为方成大师的入室弟子,其“漫笔写禅”的绘画理念,与东坡“空静”的创作观不谋而合。他的东坡题材画作,不着眼于历史场景的简单再现,而是致力于精神气质的捕捉。无论是《赤壁怀古》中的苍茫境界,还是《定风波》中的从容意态,王林都能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东坡的精神轮廓。其笔下人物,神态各异而气韵相通,正是对东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形象诠释。孙伟的悬针篆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其瘦劲修长、婉转流畅的笔意,恰与东坡“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书法美学相印证。他在画作上的题诗,不仅是诗词内容的简单呈现,更是通过独特的书体,强化了作品的时空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其书法与王林绘画的融合,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完整艺术形态,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
二、形式创新: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王孙组合”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与敏锐的当代意识。他们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深化与拓展。王林的绘画语言融合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与现代构成的视觉经验。他的人物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具现代的造型意识。其用墨浓淡相宜,线条疏密有致,画面留白匠心独运,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视觉图式。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笔下的东坡形象既保持了历史的庄严,又具备了与当代观众对话的亲和力。孙伟的悬针篆创作,更是一次将古老书体引入当代视野的成功尝试。他不仅完整继承了悬针篆的笔法特征,更通过字库开发、教材编纂等方式,使其成为可传播、可学习的活态艺术。在展览作品中,他的书法与王林的绘画相得益彰,篆书的古意与写意画的逸气相互生发,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东坡艺术世界。尤为难得的是,他们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书画拼贴,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交融。王林作画时预留题款空间,孙伟题字时呼应画面气韵,这种深度的创作默契,使他们的合作作品呈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
三、文化使命:传统精神的当代彰显“王孙组合”的艺术实践,其意义远超个人艺术成就的展示,更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是摆在每个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课题。“王孙组合”以苏东坡这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为媒介,通过书画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成功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他们的创作,不是对历史的怀旧式回望,而是立足于当代的文化重构。他们笔下的东坡,是经过当代审美过滤和文化解读的东坡,是能够与现代社会对话的东坡。他们的全国巡展计划,沿着东坡的为官为艺之路展开,这一设计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的巡回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精神的寻根之旅、传播之旅。通过这种形式,他们将静态的艺术展览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实践,使东坡精神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王孙组合”的成功合作,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他们证明,传统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传统的延伸。只有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结语“王孙组合”以书画联璧的形式,完成了与苏东坡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他们的艺术,既是对东坡精神的当代诠释,也是对传统书画语言的现代转化。在他们的笔下,东坡不再只是历史中的文化偶像,而是活在于当下的精神向导。他们的创作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艺术的价值在于精神传承。在这个意义上,“王孙组合”的艺术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启示。他们的成功提醒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的时代命题下,当代艺术家应当如他们一般,既深耕传统,又面向现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艺术智慧,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这正是“王孙组合”艺术实践最珍贵的时代价值所在。在充分肯定“王孙”组合艺术成就的同时,以严谨的学术眼光审视其创作实践,亦可发现若干值得深入探讨与进一步提升之处。这些不足并非否定其艺术价值,而是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可能的路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王孙”组合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艺术的魅力在于永无止境地探索,相信以二位艺术家的修养与魄力,必能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突破自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更加丰硕的成果。他们的实践提醒我们,传统的活化不仅需要虔诚的传承,更需要大胆的创造与清醒的反思。
孟云飞,欧阳中石书法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书画家》副主编,兼任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孟云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