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推荐)每逢佳节,总能收到友人从庄墓镇寄来的圆子。每次打开盒子,都有一种熟悉的香气扑鼻而来,一下子让我的味蕾得到新的满足。在我心里,这是家乡的味道。
庄墓镇位于合肥市长丰县北部,古称庄墓桥镇,史属寿州。据《寿州志》记载:“楚庄王墓在州东南九十里,大冢岿然,庄墓因此得名。” 悠久的历史,必然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庄墓镇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盛名远扬,延续至今。
“庄墓圆子”,就是当地的一道名菜,也成为庄墓的一种文化符号。
做圆子的过程,尽显了农耕时代自然经济的特色。因为家家都要做圆子,祖辈们几乎都能无师自通地掌握做圆子的手艺。
圆子的制作工序特别复杂,要做得美味可口,选料特别讲究。以上等的五花肉、馍馍须为主料,葱、蒜、姜、盐、老母鸡等为佐料,用手揉成面团状,再用绿豆粉滚面一次。然后放进沸水锅里煮熟捞出,放置白菜叶上冷却,圆子即成型了。
圆子做的好不好吃,一要看食材,二要看蒸法。庄墓圆子不仅在做法上有与众不同之处,蒸时更讲究烹调工艺。水沸腾之后,把圆子轻放在铺有纱布或千张的蒸笼上,旺火烧二十分钟左右,中间加一次井水,即可上桌。这样,端上餐桌食用时,圆子质软不硬,夹起修长。
蒸熟的圆子小巧玲珑,像十五的满月,模样如鸡蛋大小,白白嫩嫩的,里面装着香喷喷的猪肉馅,吃起来滑爽细腻,别有一番滋味在口中。
对于庄墓人来说,吃圆子的场合是有讲究的。但凡婚丧嫁娶、重大节日、款待贵客等大宴,菜品的多寡不重要,但必定得有圆子,有“无圆不成宴”之说。
庄墓圆子以“孟令球圆子”最为有名,已是相传四代的“安徽老字号”。
孟家的圆子是从祖辈孟凡庭手上开始流传下来的。1928年,孟凡庭开饭馆做生意,剩余猪肉,就加工成圆子,深受当地人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家的圆子品质进一步提高,影响进一步扩大。1997年,孟家圆子以孟令球的名字命名,走上了规模经营之路。当年,几千斤圆子,往往一出锅就被抢空。
如今,吴洁做为孟家的儿媳,是“孟令球圆子”在庄墓镇的第四代“掌门人”。1989年出生的吴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房产公司工作。婚后,了解到婆家的“圆子文化”,毅然辞去工作,做起了“圆子”的传人。她开始把祖传的圆子融入现代元素,首先购买机器,实行半机器化生产,采用冷库,让圆子实现量产。同时,改进包装,让每盒圆子也能成为一份精美的礼品。吴洁大胆的创新让生意越做越大,“孟令球圆子”已经能在24小时内送达江浙沪等地。2020年,“孟令球圆子”被安徽省商务厅认定为“安徽老字号”。
作为现代化企业的经营者,吴洁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她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也在做广告宣传上做文章。既做实体销售,也做线上销售。
对于吴洁而言,她要承传,她更想创新。当下,正值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吴洁将乘上乡村振兴这趟“列车”,将“安徽老字号”的招牌送达千家万户。“孟令球圆子”,不仅让乡亲们唇齿留香,也让异域外邦的人获得舌尖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