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体育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一行调研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一行调研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

  “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

  本网讯(国家级期刊.中国经贸杂志社副主编郝江华推荐)这是一位70多岁老人在叙述一位95岁老人的故事,或许还有很多网友不了解张亮友,但对于中国马拉松来说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激励了无数中国跑者。张亮友,1927年生,安徽淮南人。1956年,29岁的张亮友三次写信给当时负责国家体委工作的贺龙元帅,建议在中国发展马拉松运动。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一行调研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

  “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

  1957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人员来到淮南谢二矿,找到了张亮友,考虑他的强烈要求,准备办一场马拉松赛。1957年12月22日上午8点半,新中国第一个马拉松测试赛在安徽肥东县梁园乡举行,线路为合蚌路的店埠乡至梁园乡的折返公路。当时的比赛场地凹凸不平风沙扑面,尽管面对这样恶劣的比赛环境,30岁的张亮友还是跑出2小时52分34秒的成绩,创造了中国第一个马拉松比赛记录。而这一成绩也被国家体委确认为新中国第一项马拉松纪录,张亮友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启跑者。奔跑一生,停步在2022年的冬天,世人眼中的“跑疯子”,以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跑完了他的一生。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一行调研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

  从左至右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馆长魏普龙及“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及夫人

  某种意义上,魏普龙是张亮友最得意的嫡传大弟子,延续师傅的事业,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诸多愿望。魏普龙是个地道的合肥人,他是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馆长,也是合肥市马拉松运动协会的会长,更是中国超跑冠军梁晶的师傅,他跑遍世界各个国家的马拉松,拿了无数奖牌。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一行调研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

  三十九年前,他是越战老兵,在战场上背负着红旗的色彩,战场留下的伤痕,是血染的风采!三十九年后,他是中国马拉松文化的传播者,用他坚定的脚步传递的人生的火炬,传递马拉松文化和中国马拉松人的风采!2013年,56岁的他第一次接触马拉松。2014年,他开始牵头筹建并成立了合肥市马拉松运动协会。2018年初,在他牵头下,合肥马协与蜀山区笔架山街道文化站共同打造了国内第一家马拉松博物馆——笔架山马拉松文化博物馆。主要收藏安徽名人们的珍贵奖牌和奖杯,收藏着400多件马拉松藏品,800多块奖牌,40多个奖杯,各个时期马拉松比赛的历史资料,集中展示合肥市马拉松运动的历史沿革。如今,马拉松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8000人,每当看到有跑友慕名而来,再大的辛苦,他觉得都值了“文化传播无价”。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一行调研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


  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馆长魏普龙为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介绍马拉松文化

  历史上,马拉松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一场战争。为了将捷报传回,希腊士兵菲迪皮茨跑步回雅典,宣布完胜利消息后便倒地离世。马拉松运动项目为纪念这一事件而设,42.195公里的比赛距离,正是菲迪皮茨从战争地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的距离。与历史事件与专业赛事不同,今天的马拉松,已经发展为一项大众赛事,一张城市品牌,一种精神象征。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一行调研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

  由左向右:马拉松协会副会长李俊峰、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安徽孟子思想研究会会长孟凡贵、魏普龙会长讲解马拉松文化

  作为一项竞技赛事,马拉松运动追求的是坚持到底、突破极限、超越自我,是“船到中流浪更急”的考验,是“但到半程须努力”的进取。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坚持,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

  “跑一场马,赴一座城”,马拉松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带动的经济效益可达6-7亿元。再看外延效应。马拉松赛场上,选手们用脚步丈量沿途美景。一场马拉松,也是各地选手对办赛城市治理能力与效果的一次集中检阅。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一行调研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

  魏普龙会长为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安徽孟子思想研究会会长孟凡贵讲解

  我们需要马拉松,更需要“马拉松精神”。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恒心,需要信心、决心,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锚定目标守正创新,凝心聚力行稳致远,无限风光就在路上,光明未来就在前方。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国际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