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罗蔼轩:一篇文看懂世界千年未解之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困惑人们数千年的古老问题,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世界上一直令人无法解开的问题”等。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尤其以哲学家和科学家最是兴致盎然——不但哲学家们时常乐于争辩,科学家们更是长期想要解开这个未解之谜。

吃瓜群众谈论这个问题多是因为饶有风趣,而哲学家、科学家喜爱争论这个问题则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逻辑思辩和形象推演,关联到理论哲学和应用哲学,也关系到物种、基因等话题,关乎到生命和宇宙起源及其规律等终极难题;同时,科学家还希望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应用于实际领域,比如设计出新材料、制定出新工艺等。

因此,在吃瓜群众早已对此问题鸣金收兵之时,科学界和哲学界却仍然并未偃旗息鼓。尤其每到鸡年到来,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未解之谜的讨论就会再次兴起。不少媒体纷纷 ,一些媒体官微也加入了讨论。

罗蔼轩:一篇文看懂世界千年未解之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对这一问题,西方科学家们以往已经从两个方向给出了相关解释。

第一个观点是“先有蛋后有鸡”。

2008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卡尔加里大学古生物学者达拉-泽冷斯基通过对7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后发现:恐龙首先建造了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了类似鸟蛋的蛋,然后恐龙再进化成鸟类(鸡也属于鸟类的一种),这很明确,蛋先于鸡之间就存在了。

所以,他的结论是:先有蛋,鸡是由这些产下了类似鸡蛋的肉食恐龙进化而成。


第二个观点是“先有鸡后有蛋”。

2001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叫做“Ovocleidin-17(OC-17)”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加快蛋壳的成型。如果没有OC-17,就无法形成鸡蛋,而如果没有鸡,就没有OC-17。

随后,谢菲尔德大学工程材料系博士科林·弗里曼在2014年对这一言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直接指出OC-17蛋白与鸡蛋形成的必然关系:没有这种OC-17蛋白就没有蛋壳,有了蛋壳、蛋黄和保护小鸡的液体才有地方住,要是没有鸡卵巢里的OC-17蛋白就不可能有鸡蛋。

因此,一定是先有鸡再有蛋。


哲学家们也众说纷纭,分为两方,各执一词:

观点一:人类先有鸡的概念,后有鸡蛋的概念。因此先有鸡,后有蛋。

比如,著名学术权威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说的:“如果曾有一个最初的人,那他必定是无父无母而降生——这是违背自然的。蛋能孵出鸟,然而鸟类不可能诞生自一枚最初的蛋,不然一定还得有一只最初的鸟去生下这枚蛋。”


观点二:先有蛋,蛋孵出来的鸡还是那只鸡,鸡生下的蛋却已不是那个蛋。

依照达尔文《物种起源》来推断,物种并不存在什么本质,并不存在抽象永恒分别的“鸡”的概念,所有的生命都连为一体,永不停歇地连续变化。因此,鸡的诞生,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鸡蛋循环之中,一个本来不太像鸡的东西逐渐变得越来越像鸡,最终在某一个点上按照人类的定义真正成为了鸡。(以上观点资料摘自环球网科技新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科学家终于给出解释》)


我们知道“逻辑”是科学理论思维之基,“逻辑自洽”是科学理论成立之前提。但是,上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的这些西方科学、哲学论证并不能逻辑自洽,存在着一些逻辑问题。


以西方科学家达拉-泽冷斯基的第一个观点来说,其观点“先有蛋后有鸡”的解释是:恐龙进化成鸟类(鸡也属于鸟类的一种),所以,蛋先于鸡之前存在,恐龙进化成了鸡。

这里面的逻辑问题是:一、先不说鸟类是否由恐龙进化还未有定论,就算鸟类肯定是由恐龙进化,最早的鸟也不是鸡。

根据考古资料,有人认为最早的鸟是1.5亿年前的始祖鸟,有人认为是比始祖鸟早7500万年的原始鸟。无论是哪种鸟,最早的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鸡。至多只能说恐龙进化成了鸟,而不能说恐龙进化成了鸡。因为,鸡是人工驯养的家禽。人类驯养鸡这种家禽的历史始于8000年前的中国;而原始鸟出现于2.25亿年前,始祖鸟出现于1.5亿年前,现代鸟出现于距今6500万年的新生代时期,恐龙则灭绝于6500万年前。不说原始鸟、始祖鸟,仅说现代鸟出现与恐龙灭绝的时期,从6500万年前到8000年前,中间足足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又如何能说恐龙在灭绝了六千多万年后又进化成了鸡?

二、鸡属于鸟纲,但是鸟纲不等于鸡。鸟纲与鸡是逻辑学中的属种关系。

以具有属种关系的动物与两栖动物为例:所有两栖动物都是动物,但是并非所有动物都是两栖动物。一样的道理,所有鸡都是鸟纲,但是鸟纲中分为古鸟亚纲与今鸟亚纲。今鸟亚纲又分为4个总目:齿颌总目、平胸总目、楔翼总目与突胸总目,其中现生鸟类有九千余种,鸡只是突胸总目下的鸡形目中的其中一种。

显然,鸟纲是属概念、上位概念,鸡是种概念、下位概念。鸟纲包括并大于鸡的概念外延。

因此,就不能说鸟纲就是鸡,否则按这逻辑,由于鹿与马都包括在哺乳纲中,所以鹿岂非既可以说是哺乳纲,也可以说是马了。

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此问题蛋的定义说的并不是鸟蛋。

如果说的是鸟蛋,此问题就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鸟蛋”——这就不存在是一个千年难题,至多只能算个懂点生物学的人都能回答的常识题。


再说由科林·弗里曼提出的第二个观点——“先有鸡后有蛋”。

其理论支持是,2001年科学家发现蛋白质OC-17——蛋壳开始产生阶段必不可少的关键元素之一。这种蛋白质促成了碳酸钙组成外壳所含的钙水晶,据资料显示,许多动物的骨骼和鸟类蛋壳中都含有这种钙水晶,但与其他物种相比,在母鸡体内这种钙水晶的形成明显要快得多,每24小时约可以产生6克之多。

因而,他们很有把握地说:“我们发现了OC-17蛋白,并猜测它与鸡蛋形成有关。在展开细致研究后,我们终于了解到它是如何控制鸡蛋形成的过程的。有趣的是,各种禽类几乎都有类似OC-17这样可催化蛋壳形成的蛋白。所以,有了蛋壳、蛋黄和保护小鸡的液体,小鸡在蛋壳内才有地方住,要是没有鸡卵巢里的OC-17蛋白就不可能有鸡蛋。因此,一定是先有鸡再有蛋。”

这个观点的逻辑问题在于:一、仍然尚未给出实质答案。如果先有鸡再有鸡蛋,鸡又从何而来?

二、既然各种禽类几乎都有类似OC-17的催化蛋壳形成的蛋白质,为什么蛋不可以是从其他禽类生出?为什么一定认为只有鸡才能生出?如果只有鸡才能生出,鸡又是怎么来的?——鸡作为鸟类的一种,鸡不也是从蛋生出的吗?!

即使假设 “先有鸡再有蛋”的观点成立,我们试着再推演一下,就会发现逻辑相悖,并不能成立——孵化这最早的鸡的蛋壳如果有类似OC-17的蛋白,那么他们“因为有OC-17蛋白才能形成鸡蛋,所以‘先有鸡再有蛋’”的观点与推理就不能成立。孵化这最早的鸡的蛋壳如果没有类似OC-17蛋白,“有OC-17蛋白才能形成鸡蛋”的观点仍然不能成立,“先有鸡再有蛋”的观点也就不能成立。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第一个观点,也存在逻辑问题。

一、“人类先有鸡的概念,后有鸡蛋的概念。因此先有鸡,后有蛋。”

以小孩子的认知为例,众所周知,诸多事物在孩子认知与产生概念前就存在了。一切事物的先后,都取决于事物的产生发展规律和客观事实,而不可能是取决于孩子片面局部的主观认知。否则按这逻辑,如果一个孩子先认识一位年轻的医生,先对其有概念,再认识医生的长辈,形成概念,那么,就可以说明先有医生,才有医生的长辈了。所以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亚里士多德对自己所提出的“人类先有鸡的概念,后有鸡蛋的概念。因此先有鸡,后有蛋”观点的解释是:“如果曾有一个最初的人,那他必定是无父无母而降生——这是违背自然的。蛋能孵出鸟,然而鸟类不可能诞生自一枚最初的蛋,不然一定还得有一只最初的鸟去生下这枚蛋。”

这个解释仍然是存在逻辑问题的,我们将这个解释的两句话分别进行分析一下。

(一) “如果曾有一个最初的人,那他必定是无父无母而降生——这是违背自然的。”

1、自然界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除了有性繁殖外,还有一种是无性繁殖——直接由一个亲体产生新个体,不经过有性过程的繁殖方式。

所有无性繁殖的生物,都不是以有父也有母的形式降生。比如细菌、草履虫、水螅等。

即使在有性繁殖的生物中,有些也未必一定是有父也有母的形式才能降生。比如,蜜蜂、蚂蚁、蚜虫、火鸡等也都可以孤雌生殖。

2、亚里士多德用最初的人必有父有母打比方,是为了说明蛋的父母必然是鸟。没有鸟,就不可能有蛋。

这一点的问题在于,最初的蛋即便有父有母,却也可以因生物遗传的变异而变成一种与其父母有显著差异的新物种——任何新物种的产生都是基于遗传中的变异。

如果最早出现的新物种的父母,都是没有物种变异性的父母,那么,就根本不可能存在物种的进化与发展,不可能存在新的物种,更不可能存在新物种的分类与区别;新物种就必然不能称之为新物种,两栖动物不能称为两栖动物,鸟类也不能称为鸟类,人也不能称为人,鸡也不能称为鸡……在这样的逻辑下,“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都根本不能成立了。

(二) “蛋能孵出鸟,然而鸟类不可能诞生自一枚最初的蛋,不然一定还得有一只最初的鸟去生下这枚蛋。”

1、这里的逻辑问题首先是,事实上,并不是只有鸟类才会生蛋、才是卵生动物。卵生动物有很多,除了鸟类外,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绝大部分鱼类都是卵生动物,极少数的哺乳动物也是卵生动物。比如,鸡、鸭、鱼、青蛙、乌龟、蝴蝶、鸭嘴兽等等。

我们知道,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爬行类由两栖类进化而来,两栖类由鱼类进化而来。而无论鸟类还是爬行类、两栖类、绝大部分鱼类都是卵生动物。所以,鸟类必然诞生自蛋——这枚孵化出最初意义的鸟的蛋,由爬行类所生。

2、鸟是两足的恒温卵生脊椎动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有坚硬的喙。其繁殖方式是卵生,所有的鸟无不是卵生。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卵生,即便具有其他条件,也不能算是鸟。所以最初的鸟也必然诞生自蛋。


平心而论,西方哲学家第二个观点的论述,看上去似乎有理一些,但实质上仍然存在逻辑问题。

观点二:“先有蛋,蛋孵出来的鸡还是那只鸡,鸡生下的蛋却已不是那个蛋。”

其理论依据是:“依照达尔文《物种起源》来推断,物种并不存在什么本质,并不存在抽象永恒分别的‘鸡’的概念,所有的生命都连为一体,永不停歇地连续变化。因此,鸡的诞生,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鸡蛋循环之中,一个本来不太像鸡的东西逐渐变得越来越像鸡,最终在某一个点上按照人类的定义真正成为了鸡。”

1、“蛋孵出来的鸡还是那只鸡”——“那只鸡”是哪只鸡?如果是指最初的鸡,就不能说成“还是那只鸡”,更不能说成“先有蛋”了。

再者,倘若“那只鸡”并不是指最初的鸡,鸡从哪里来?

2、 “鸡的诞生,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鸡蛋循环之中”——那么没有鸡之时,哪里来的鸡蛋呢,更谈不上鸡蛋之循环了。

鸡之所以是鸡,之所以是西方哲学家理论依据后面所说的“按照人类的定义真正成为了鸡”,首先就在于鸡的本质——鸡的根本性质与形成鸡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如果鸡不具备其本质,就不能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不仅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按照人类的定义真正成为了鸡”根本不能成立,他们所说的“鸡的诞生”、“一代一代的鸡蛋”等概念及相关论述也就都不能成立。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宇宙一切事物本一体,无孤立存在事物,每一事物皆是与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经由明晰事物关系之本末因果,任何事物、任何现象皆可了解,皆可论证。正确的了解和论证就是真理,而真理就是放在任何时空都能够行得通的、颠扑不破之逻辑。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多年前在一次传统文化课堂上曾有学员问过我,当时我曾进行了一番“逻辑自洽”的论证,在场学员均为认可,后来我又与科学素养深厚的学者进行过一番探讨后,也得到了认可,所以,便班门弄斧的斗胆将论证过程详细记载了下来,供大家闲时一阅,贻笑大方。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的答案:一定是先有蛋。

我们可以先从鸡与蛋的定义来看。

鸡,无疑是指最早的鸡。

蛋,显然不是指最早的蛋,否则我们几乎无须思考就都知道先有蛋。

那么,蛋,究竟是指鸡所下的(最早)蛋,还是指能够孵出鸡来的(最早)蛋?

蛋,如果是指“鸡所下的蛋”,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先有(最早)鸡,还是先有(最早)鸡下的(最早)蛋?答案一定是鸡。然而,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最早)鸡又从哪里来?答案却一定还是从蛋来,尽管未必是人类定义的鸡蛋。

蛋,如果是指“能够孵出鸡来的蛋”,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先有(最早)鸡,还是先有能够孵出(最早)鸡来的(最早)蛋?答案肯定是先有蛋。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最早)蛋又从哪里来?肯定不是(最早)鸡。换言之,进一步追问,鸡尚无,蛋早有,蛋必仍在鸡先。

其实,从对问题的逻辑辨析就可以看出,无论怎样,都是先有蛋。


但是,哲学家、科学家们所要探索的其实是论证。换言之,我说肯定是蛋,那么,蛋又从哪来?我须要对蛋的来龙去脉做出一个清晰合理的论证,才是正确的科学精神和哲学态度的体现。

首先,蛋为卵,鸡为卵生动物。最早的鸡蛋与最早的鸡诞生之前,世界上的鸟类及其他卵生动物已经有亿万年历史——按照遗传信息传递规律,鸡蛋不会是非卵生动物所生。

其次,在动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是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在有性生殖上,繁殖方式发展则是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从卵生到胎生——卵生是最早的繁殖方式。

因此,我们所论述的鸡与鸡蛋必然是在卵生动物的范围内——最早的鸡蛋必然不是非卵生动物所生,而定是卵生动物所生。

那么,这个卵生动物是不是鸟类呢?一定是鸟类。

因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似的性状,这种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遗传现象保证了生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同时,遗传信息的传递还具有以下的特性:精确的自我复制性,使亲代与子代间保持遗传的连续性;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新陈代谢过程与性状发育;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子代常表现出与亲代的某些差异,并可以遗传给后代,这种子代与亲代间的差异称为变异性。

遗传保证了物种的存在和延续,变异则推进了物种的进化与发展。

在卵生动物中,鸡的其他特征,如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的高等脊椎动物,只有鸟类符合。

同时,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新陈代谢旺盛。这一点也是鸡的显著特征。比如,蛋壳开始产生阶段必不可少的关键元素之一蛋白质OC-17,促成了碳酸钙组成外壳所含的钙水晶,在母鸡体内这种钙水晶的形成就明显比其它物种要快得多就是新陈代谢旺盛的体现。

因此,最早的鸡蛋一定是鸟类所生——其生下了在历史关键节点上一出生便首次正式成为鸡的蛋后,其并未也不可能突变成鸡。因此,此时,仍然未有鸡这个种类。

但是,其所生之蛋在破壳而出前,却由于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使得蛋与其子代与亲代间出现了差异,从而由非鸡种之蛋终于变异成了鸡种之蛋——此蛋,便是最早的鸡蛋,它孵出了最早的鸡。


此鸡蛋形成的脉络推演,不仅逻辑完全自洽,也完全符合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和生命繁衍的基本特性。

用与鸡同是卵生动物的成员来举例。

比如,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的繁殖规律,无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许多昆虫成虫有多态现象:工蚁与后蚁、工蜂与后蜂皆不同;白蚁有兵蚁、繁殖蚁与持续的幼虫;蚜虫成虫则有无翅与有翅之分;有些蝴蝶有季节两态性。从这些差别可看出:昆虫类的每一种的成员的基因中,都有发育成不同型的能力,完全可以由于环境刺激而引起特定的发育途径。同时,尽管子代常表现出与亲代的某些差异,但是它们仍然具有着遗传现象相对稳定性、精确的自我复制性、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新陈代谢过程与性状发育——变异性、遗传相对稳定性等都是生物繁衍的基本特性。

其实,早在远古时候,我们的先人就在实践中认识到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与各种变异现象,并且运用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来培育符合自己需要的动植物。如《吕氏春秋》说:“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东汉王充更明确地概括出了各种不同生物种类性状的遗传性,他指出:万物“因气而生,种类相产”,“物生自类本种”。在我们的史籍中,载有许多不同品种作物和不同品种家畜等等;《尔雅》就记载了多种枣和多种马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王充也指出:“种类无常”,“同类而有奇,奇为不世,不世难审”,在《论衡》中,他清楚论述了生物的变异性,并举出了许多事例加以说明。

从中医学的理论恒动观念和整体观念来说,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一切事物“生、化、极、 变”的事物发生发展规律,都根基于运动。此即《黄帝内经》所言:“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同时,鸡蛋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同一性,鸡蛋又存在于环境里,环境中存在着动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外界环境动而不息的变化必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显著或不显著地影响到鸡蛋,使得鸡蛋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变化。

所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定是先有蛋。

最早的鸡蛋由非鸡的鸟类动物所生下,此蛋的内中生物因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在破壳而出前便与其子代与亲代间出现了差异,从而由非鸡种之蛋终于变异成了鸡种之蛋——此蛋,便是最早的鸡蛋,它孵出了最早的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国际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